08齐鲁关东情联合春晚
筹备纪事:吕剧小考

吕剧是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,过去曾叫"化妆扬琴"或"扬琴戏",系由 民间说唱艺术"山东扬琴"(又称"山东洋琴")演变而来。

山东扬琴是距今二百余年前(清代中叶)在山东西南部农村产生的一种曲调优美、生活气息浓郁的说唱艺术。最早是民间的小曲联唱,始称"小曲子"。演唱者 被称为"唱小曲子的",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(洋)琴(亦名"蝴蝶琴"),故称 为"打扬琴"或"唱扬琴"的。1933年扬琴艺人邓九如到天津电台播音后,才定名 为"山东琴书"。

由曲艺扬琴发展为戏曲,至今还不到一百年。1900年,由广饶县谭家村扬琴艺人时殿元(1863至1948)、谭秉伦、崔兴乐等组成的扬琴,为了争取观众,最先把《王小赶脚》的扬琴脚本改为化妆演出的脚本,并进行化妆演出的试验。他们用纸、布等扎成驴形,加以彩绘,由崔兴乐扮演的二姑娘,身绑驴状,由时殿元扮演的脚夫王小,执鞭赶驴。演出时虽仍唱著扬琴的唱腔,但因载歌载舞,深受群众欢迎。艺人们为了把这种演出形式和坐唱扬琴相区别,称之为"化妆扬琴"。一些群众,由于看到第一个"化妆扬琴"剧目的表演有驴形,且当时的"化妆扬琴" 又常用毛 驴驮著包括驴形的头部和身子在内的道具,曾随口把"化妆扬琴"称作"驴戏"。

"化妆扬琴"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。在济南称"扬琴戏"(简称"琴称"), 在西南称"上妆扬琴",在临邑、济阳一带称"迷戏",在胶东称"蹦蹦戏",在 博兴被称作"闾戏"(旧时二十五户为一闾,闾戏意味著本地戏、家乡戏),也有 称"缕戏"的(因其主要乐器坠琴的演奏者在演奏坠琴时,经常用手指在琴弦上 "缕"上"缕"下)。后来过去唱扬琴的多由"两口子"(即夫妇俩)或一家人搭班, 演唱的节目内容又多是关于公子投亲、小姐赠金、夫妻团圆等两口子的故事,两个 "口"字成"吕"字,因此称吕剧。另一种说法是,吕字系"驴"、"闾"、"缕" 的谐音字,故在用文字标明剧种时,写作吕剧。

吕剧的传统剧目大体可分两种: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,如《小姑贤》、《小借年》、《王定保借当》等,这是它的基本戏;另一种是连台本戏,多根据鼓词。如《金鞭记》、《金镯玉环记》、《五女兴唐》等。吕剧现代戏《李二嫂改嫁》首拍成电影,影响遍及全国。

去年齐鲁春晚,艺术总监田老师对吕剧情有独钟,亲自出马,指导编排吕剧折子戏<<《李二嫂改嫁>>在打麦场上的那出戏眼,扮演女一号的李翠萍女士业已进入角色,其李二嫂纳鞋动作已经练得出神入化,炉火纯青,加上原有的唱功,闻之者无不动容,惜乎扮演张小六的男一号演员刘涌泉不日海归,心不在焉,故最终未能如愿。但翠萍自此将艺名定为"李二嫂",表现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,我们大家期待着她在08齐鲁关东情联合春晚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。



齐鲁音乐泰斗:田毓珵

(摄影:王子孚)




扮演张小六的男一号演员:刘涌泉

(抢拍:徐建栋)




扮演李二嫂的女一号演员:李翠萍

(抓拍:刘涌波)

(联合春晚筹委会供稿)